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动态 > 正文 教研动态
开展经典诵读 培养学习习惯
发布日期:2010-05-05 10:11:01   来源:蒸淀小学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要学好语文,就要大量阅读,博览群书,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经典诵读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开启了一道道“门”,让我们看到一个魅力无穷的世界。
那么,何谓经典诵读?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维,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享受读书之乐趣,做幸福、向上的人。经典诵读就是指导诵读这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智慧潜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一句印度谚语这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行为造就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中外教育家都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因此,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开展经典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也就是指在学习上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盲目,自立而不是依赖,让学生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1、经典我喜欢
自主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就是要明确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别人不督促也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的时间。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这就要求开展经典诵读必须要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领读,引读,师生配读,方法灵活多变。在学生诵读经典时,教师要不时地给学生竖起大拇指,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给读得好小组亮小红旗等等,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除此之外,教师要大胆地将传统的游戏“击鼓传花”、“抢椅子”、“抽卡片”、“摸彩”、“奇妙口袋”等儿童喜爱的游戏编入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中,让学生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使经典诵读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诵读的乐趣,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经典的形态美,意志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经典,景仰经典的博大精深,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坚持不放弃
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诵读经典的兴趣,促进更深一层的诵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贵在坚持。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要有计划地安排诵读经典的习惯。学生每天的时间安排的确很紧张。你可以有一千个无法进行诵读经典的理由,但真正需要诵读经典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你需要经典充实人生。所以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有计划地诵读经典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尤其可贵。你每天也许只有半个小时,或者连半个小时都不到的时间去诵读经典,你也许会觉得诵读经典的时间太短暂了,想等到更多的空闲时间时诵读经典,如寒暑假。但事情的到来总是无法预料,我们的寒暑假可能有其他的事,也不能拥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去学习,去诵读。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利用闲暇零碎时间诵读经典的习惯,用名人的事例教育学生坚持诵读经典,如欧阳修的“读书三上”、董遇的“读书三余”激励学生时时处处诵读经典。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动机、目标、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短期学习目的明确,长期学习目标稳定,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时需要教师同心协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开展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单一的求知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水平等不同,对新知识的领悟程度也不同。同时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体验的不同,对新知识的感觉角度也不同。通过合作学习,他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弥补,使单一的认识变得多元起来,使片面的理解变得全面起来,让学生的感知更丰富、更全面。
1、诵读我能行
“经典诵读”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身边的多元资源,才可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不仅其内容深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且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值得后人,特别是学生学习。朗诵是一种最普通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诵读经典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体验感悟,用或抑扬顿挫、或慷慨激昂、或低沉缓慢等语速语气,传递经典的内涵,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悟。在朗诵中抒发感情,培养能力,完善人格。让倾听的同伴得到感悟,受到教育。要使学生真正走进古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体会古诗文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积累古诗文,运用其精华,还应该鼓励学生背诵古诗文,背诵经典文章。背诵看似是愚笨的方法,其实也是最快捷的方法。有的古诗文,可直接选择让学生背诵,有的诗词意境深远,要和学生一起来赏析直至背诵。对于古文的背诵,一般选取短小精悍、有一定道理且文质精美的文章,在粗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诵,旨在让我们的学生在他们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熟背优秀诗文经典,让优秀文化的精髓浸润于学生的心灵,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如果我们经常进行在小组内举行各种形式的诵读比赛,像“五分钟速背”、“朗诵表演”、“诗文接龙”等,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参与的面广,既积累了语言,也提高了诵读经典的能力。
2、拷贝不走样
开展经典诵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进行诵读经典的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不但大胆地诵读自己喜爱的经典作品,还要仔细倾听他人诵读经典作品的感受,评价他人诵读的好坏。指导学生在倾听中长智,在倾听中增识,在倾听中赏美。而模仿和复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表达能力。惟妙惟肖地模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会对经典产生一种自然的渴望。要做到逼真的模仿,要求学生预先了解别人诵读经典的内容,然后仔细听取别人是如何朗诵的,揣测他人为什么这样朗诵,以此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停顿,重音在哪些词上等等,在他人的体验感悟中摸索,达到摹真仿真,不断提高诵读能力。经典之所以能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其原因外乎有二,一是表达方式特别,二是能帮助后人做学问、做人。为了汲取经典的精华,要求学生复述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因为要让学生复述,学生就会仔细倾听,抓住要点,然后才能有条不紊地复述。如经常开展“拷贝不走样”之类的模仿和复述活动,要求学生既要尊重他人的独特感悟,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的听说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巩固经典诵读的成果。
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不但是经典诵读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跨学科、多学科的合作日益密切。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学会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机遇和收获。
三、开展经典诵读,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探究使学生处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学习,它是学习的最高目的,是自主合作的升华。探究的目的不仅要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答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质疑、批评与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探究,碰撞出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灿烂之花。
1、经典我敢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诵读经典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勇于向经典挑战的精神。如在诵读经典《木兰诗》时,有学生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同学们查阅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据请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时代,妇女尚不缠足。提倡学生敢于质疑,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知识,而且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2、拓展无极限
诵读经典的效果,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在诵读中积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读了多少书,背了多少古诗文,而是要加强指导,深化活动,提高成效。如学生诵读了某个作家的作品后,可以让学生探究阅读该作家的传记性或评价性材料,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了解该作家在历史上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又如学生诵读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后,可以让学生探究历代文人描写有关西湖的诗词歌赋,收集到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孙锐的《平湖秋月》、史鉴的《夜泛西湖》等等。这样的探究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开展经典诵读,就是让学生在经典的海洋中畅游,与圣贤对话,与美文交友。以经典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通过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名篇佳作,自主诵读,合作学习,多元探究,就能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和思想境界的提高。

上海市青浦区蒸淀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青浦区练塘镇蒸淀社区欧风路388号   电话: 021-59820821
技术支持:青浦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