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课题研究
“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05-05-05 10:04:09   来源:蒸淀小学

一、 背景
前总理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智慧型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必定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能对重大事件的判断,决策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这些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单靠主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他们的兴趣,来激发他们的潜质,发展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智能。那么,“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代的四大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棋类运动,它是一门益脑益智的运动。通过棋类运动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在追求棋道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计划、逻辑思维能力和局面判断能力。发展棋类教学,这正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开展让象棋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二、 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和方法
理论依据:
21世纪是创新为最大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的是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如何通过人们创造性的转化,而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价值的生产方式。这种创造性的转化,就需要人们有种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绝不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但传统教育所存在直接或间接扼制创新能力发展的心理因素是使这种能力进一步开花结果的障碍。如何使这种创新能力开花结果呢?是棋类运动,棋类走进学校,进入课堂,使这种能力,如枯木逢春,充满着生机,充满着希望。因为棋类运动,是思维艺术,作为棋手思维上的一些基本因素,应包括棋手对局的感觉与估计,变着的精细计算;着法选择等等。而在复杂棋局的情况下,能够领略到局面背后隐藏的微妙之处,这种高度灵敏的“局面感觉”——创造性思维,正是衡量一个棋手才能高低的标准。创造性思维下出来的对局往往叫人看后惊叹不已,这正是棋类艺术迷人的地方。这种创造性思维也就是灵敏并非一蹴而就也存在一个思维的过程。最初思维能力在显意识中受阻中断,随后,在棋手主体强烈地思考某一着棋的思维场的作用下,调动潜意识功能,潜意识经过孕育成熟之后,突然与显意识贯涌于显意识中,从而产生灵感——想出好着。因此,象棋活动,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而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也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环境的应变能力。学生经过经常地下棋,不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磨练他们的意志,锤炼他们的品质,塑造他们的性格、陶冶他们的情操。
研究原则:
①       实践性原则。要求参加实验的教师,必须深入课堂进行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第一手资料,归纳总结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象棋教学经验方法策略。
②       主体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一切途径和方法的归结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象棋教学的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练习,在练习中,教给学生下棋的门道:如何开局、布阵、攻杀的谋略。培养他们下棋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练习,从而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取下棋的门道,提高下棋的水平。
③       创新性原则。编写教材的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及教学规律出发,创造性地编出了《蒸淀小学象棋教程》一书。本学期学校已全面启用了这本教科书。教学中,创造性备地出适合各年级的年龄特征的象棋教案。
④       循序渐进原则。对于在校的各年级学生,年级的高低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如,一、二年级入门;三、四、五年级开局、布阵、攻杀。对于年级中特别优秀的棋手,进入象棋兴趣班。如,从各年级中选拔一些优秀棋手,进入提高班。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象棋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象棋教学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象棋教学与提升校园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       象棋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个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力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情感等,是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通过象棋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
(二)    象棋教学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有人说,科学就是在不断地创造中诞生,演变而来。那么,在象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突出新颖的、独特见解,其思考具有探索性、流畅性、新颖性、创造性和独特性。(1)从教材中挖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3)从课堂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              象棋教学与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之间关系的研究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补充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众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善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体育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学校开展棋艺教学,也是对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充实。象棋活动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通过开展棋类教学,可以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最有力的催化剂。象棋活动是象棋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不仅能起到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象棋活动所崇尚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象棋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象棋知识,修身养性,而且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也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类的象棋活动,培养了学生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象棋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质,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及研究成果
(一)           做好课题研究前的调查工作
做为课题研究,在研究以前首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学生对象棋的兴趣情况,学生对象棋知识掌握多少,家庭环境对象棋活动是否支持,社区能会下棋的有多少人等。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相关情况做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象棋教学课,教师了解观摩了学生学习象棋的情况,对学生个体的现状(学生掌握多少象棋知识、家庭背景等)有了充分认识。
(二)           确定研究内容,做好研究前的培训工作
在做好课题研究前测的同时,我们召开了第一次课题研究讨论会,提出了所研究的课题,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让课题组成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且讨论有哪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在此基础上,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特别作了交代,强调要发扬合作精神,互相协作,共同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为了让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方法和具体步骤有个大致了解,我们选派了四位课题组成员,赴云南昆明进行培训,聆听了兄弟学校经验介绍及专家的培训辅导。学习了有关象棋教学理论知识。从理论上提高了课研组成员对课题的研究认识,并从中学到了一些研究课题的方法和知识。
(三)           认真做好具体研究工作,并及时做好总结工作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们的研究就进入了实践操作阶段,课题组成员按照选定的方向制定出研究计划,按计划实施研究。
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课题研究会议并每两周一次例会。会议期间,大家提出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并进行理论学习。我们每学期组织开展了象棋教学研究课活动,研究如何上好象棋教学课及象棋教学与学生各方面的相关影响。要求任课教师写出课后小结或心得体会,课题组开会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本学期九月份,开展了与兄弟区(嘉定区缪西小学),象棋教学的教研活动,交流了经验和体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本学期又组织了我校的象棋兴趣队与练塘颜安小学的象棋队进行联谊比赛,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棋艺水平,认识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不断进取,虚心学习,才能战无不胜。
(四)           细致做好资料整理分类,做好结题工作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到现在,以取得了一些进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离课题的结题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成果的水平,理论创新方面还有一些不足,在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上还不成熟,所以,接下来的时间和工作,要认真对已有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类,使其日趋完善,对以后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还有以下困惑:
1、      通过象棋教学,能使许多学生能迷恋上象棋,有的甚至达到如痴如醉,从而影响了他(她)的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好象棋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关系,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之一。
2、      通过大面积的象棋教学,在如何处理象棋教学中的“度”的问题,也就是教给学生多少象棋知识,才算达到目的了。这就我们的困扰问题之二。

总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把“象棋普及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精神延续下去。在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以实事求是,富有创新意识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下次结题划出满意的句号。

(本文为《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吴根华、沈仕荣、陆龙生、杨国林、沈益宏、戚新欣。本文执笔:陆龙生、)

无障碍